零钱包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零钱包厂家
热门搜索:
产品介绍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介绍

当电脑在出版工作中的利用与出版职业教育改革

发布时间:2021-09-10 01:00:20 阅读: 来源:零钱包厂家
当电脑在出版工作中的利用与出版职业教育改革

电脑在出版工作中的利用与出版职业教育改革

前言

因特(internet)以及数码数据交换日趋普及的今天,出版工作不能排除电脑技术。出版职业教育在电脑化前后有些什么变化,从历史上少稍加观察就可弄明白哪些是新出现的事例和遗留的问题。

书籍出版作业很庞杂,一般可分为规划、(原稿、校对)、制作(原稿指定)和发行等,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和制作,其中以制作(原稿指定)为主,且以相关组版的事项为限。它们深受电脑影响,其它方面则为今后的课题,

1.电脑组版以前

―――活字组版技术为前提的制书

出版的电脑化,首先是在印刷现场中采用汉字信息处理(数据库)、组版(电脑组版)和制版(电子分色机)。过去,书籍制作一般是活字组版、照相制版和利用压纸型、铸铅版等的复制术,凸版印刷是书籍制作的常用方法。

那时的文字原稿常是手写稿,出版物再版时可将已印好的书籍称作原稿(组版原稿),它们都需手工检字或单字排铸机与手工检字并用。

活字组版的运用历史悠久,技术也较稳定,那时各印刷厂的操作法没有多大差异,原稿指定和校对方法亦是如此。

当时的分工体制和方法是出版社负责原稿的作成、指定和校对,而组版以及以后的改版、制版和印刷等各作业则在印刷厂进行。

技术问题一般全由印刷厂负责解决,但是亦有因原稿指定和校对不妥而在印刷厂补救。

活字组版的技术过程多半是手工作业性的,见习时大致能理解,本校日校部每年入学五个月后赴活版印刷厂见习,可取得很大的教育效果。每年暑期实施的函授教育部的上课(schooling)也是到活版印刷厂见习的。当然教科书和讲义上对活字组版及其随后的作业作了解说,学生对各基本事项理应有所理解。

因此,这一阶段原稿指定、校对作业大致可以分别说明,对于活字组版的技术过程作为出版职业教育来说不致有什么问题。

2.电脑组版的引进和利用

―――借用活字组版方法的时代

日本第一台电脑组版用机器(Sapton N)是1966年为印刷日本社会党机关报《社会新报》而引进的。此后,大型印刷厂和中小印刷厂集资成立合作社,引进电脑组版技术。随着价格下降,中小印刷厂也纷纷引进。据日本印刷社调查:与印刷业相关的1982年为230台,1989年已达1014台,八十年代普及甚为迅速。

电脑组版最初主要用于业以及与汉字信息处理有关的工作,书籍仍然全是活字组版,随着电脑组版的普及才逐渐用于书籍制作。

此时的电脑组版是出版社指定的手写稿由印刷厂的专用输入机输入,出版社承担原稿作成、原稿指定和校对,印刷厂进行组版及其以后作业的分工体制和方法仍保持不变。

电脑组版当初只能作组版处理,后来才逐渐做页处理。那时的目标是将活字组版改为电脑组版。它仍以活字组版为考虑的前提,一般书籍的原稿指定和校对与活字组版没有多大的差别,印刷厂和出版社的作业方法与活字组版相同(事典、辞典和时刻表等都可用电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它与原来的原稿指定和校对方法稍有变化,但已不是原来的方法)。

活字组版比电脑组版省钱,在组版稳定性、细部处理、数据修正等方面亦比电脑组版好,所以书籍制作仍以活字组版为主流。本校在1978 年刊印《出版技术(上卷)》第二版。该书原打算用电脑组版,但在如何正确安排上有难处,结果仍采用活字组版(书中过程仍以解说活字组版为主。当然,对组版系统的解说中电脑制备决定未来 设备决定制备组版亦占了相当篇幅)。

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出版学校的出版职业教育是活字组版为主电脑组版为副的形式。

3.电脑组版的普及

―――理解如何用电脑作组版处理

电脑组版在八十年代已普及至中小印刷厂,在书籍制作中远胜于活字组版。日本出版学校出版部大约从1985年起用电脑组版印制的出版物有所增加。

随着利用电脑组版的书籍增加,首先要求教师和行政人员应理解电脑组版:如何用电脑组版、哪些能处理、哪些难以处理、作业工程怎么样、原稿指定和校对时的注意事项等。

为此,本校在八十年代的暑期短训班就积极筹划有关电脑组版的讲座,还吸收教师、行利用国家指定水果入境口岸的政策优势政人员和勤奋好学的学生参加制作研讨会和制作学习会。

从1988年开始的六年间曾连续举办以本校教师为主的“组版方法研讨会”邀请电脑组版实际操作人员隔月前来报告组版系统概要、组版程序内容并作答疑,还就书籍的组版方法(组版原则、组版规则)以及所发生过的问题深入探讨(其成果曾在1991年汇编成《电脑纵行组版原则(研讨资料)》出版)。

这是弄懂电脑组版,理解它在原稿指定和校对时会发生的问题并在讲义上阐述的时代。

八十年代解说电脑组版方面的书籍并不多,它还局限于印刷厂采用的系统,本校举办的短训班、学习会、研讨会仅起着补充的作用。电脑组版时其处理内容犹如“黑盒子”(black box)不能简易地弄清。这对人员来说,应是如何使其成为“白盒子”或“灰盒子”。

在教师、行政人员共同努力下,相应的电脑组版教材不断增加,目前除一本书外已全由电脑组版的教材所取代。日校部的书籍演习课实际上是体验书籍原稿制作并在印刷厂将其组版的作业,1987年它已改由电脑组版。该实习先由日语文字处理机(word processor)制成原稿,数据储入软盘(floppy disk),再由软盘输入原稿(1991年起已改为DTP作业)。

4.日语文字处理机的开发及其引进

―――原稿作成和机的利用及其教育

与电脑组版的普及同时,由于日语文字处理机迅速开发,价格急剧下降而顺利进入印刷现场。1978年东芝售出第一台日语处理机JW-10,1979年日本电器推出个人电脑(PC, personal computer)PC-8001,夏普推出“书院”日语文字处理机,1982年富士通以75万日元出售日语文字处理机 MY-OASYS。

当初,它仅作为排文字的机器使用,由于它价格便宜以及“假名汉字切换”功能,人人都能简便地操作,作者和人员都能直接用作原稿作成和原稿机。所以,出版社的部门亦引进日语文字处理机。

1984年在大日本印刷协助下,本校开办文字处理机暑期短训安全、稳定、可靠、精度高班,并于次年引进10台OASYS 100J,日校部开设文字处理机实习课,1985年为选修课,1986年开始改为必修课。

文字处但在某些情况下再现性较差理机实习课是通过学习键盘操作、日语输入作文章,也就是移动、插入、改写、文章分合等技术。它难以与所谓正规电脑组版相比,只能用来处理拟议的书籍杂志样品。日语文字处理机可用于生产讲义汇编、作品集、报告集等。

当时曾将键盘操作和日语输入法定为出版职业教育的一环施教,但今日它已列入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或在家庭内使用,所以已不能算出版职业教育的主课了(目前日校部拥有电脑的学生已大有人在)。对部分选修生虽授以键盘操作和日语输入法,但重点则是学习日语文字处理机写文章和文章的技巧以及处理数码文本(digital text)的方法。此外,还有用文字处理机完成哪一类原稿、如何制成易作出版物的原稿以及需积累哪些经验等问题。

今天需要将作者和人员作成的数码数据(digital data)或是重新利用过去制成的种种数码数据作为出版物和页(web page)上的数据,所以教授数码数据加工和方法、利用方法等尤为重要。

1990年本校办公室和出版部成员总算拥有各人专用的日语文字处理机整理来自教师和作者的文字处理机原稿。

5.DTP的利用

―――人员学习组版、制版的时代

1984年苹果电脑商推出32位(bit)个人电脑 Macintosh。1985年阿尔达斯公司出售初期的桌面出版系统(DTP, Desk Top Publishing)软件 Page Maker。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DTP的软件日语化并开始利用。

1990年本校引进五台Macintosh IIcx(中央处理器是Motorola 68030, 硬盘是40MB,21英寸单色显示器),开始DTP教育。(本校1995年更新该设备,今年又打算添购)。

个人电脑已由过去印刷厂改为人员自行操作了。DTP刚问世就能作图像处理,其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今天不仅可以组版还能作制版和外观处理。它使以前必须委托别人做的工作,现在人员已可自始至终管理作业进程。

要操作DTP进行组版和制版作业,顺利制出体裁优良的出版物自然必须具备高度知识和某种专门学识。因此,不是所有人员都能用DTP组版,根据作业内容,部分会操作DTP的人员才能用DTP组版(实际上,除出版社人员外,设计室和生产部内用DTP组版和制版的实例正日益增多)。因此,原稿作成、原稿指定和校对由出版社承担,组版及其以后的各种作业由印刷厂负责的结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作业的理想分工状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所更动的,人员不再象过去那样只负责原稿作成、原稿指定和校对而是有可能扩大至组版和制版等操作。

特别是设计室和生产部作为原稿整理和设计的延伸,大多利用DTP组版和制版,所以他们除了和出版设计知识外还需有DTP知识和操作技能。日本出版学校亦有作为出版职业教育的DTP教育目的,即培养具有技能、出版设计技能的DTP人员以及DTP设计员。这种能力在出版社亦是必需的。出版职业教育的种类(genre)和范围自然也扩大了。

1990年

甘肃工服订制
甘肃工服订做
甘肃工服订做
甘肃工服定制